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
网站地图     设为首页    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主页  >> 申论资料  >> 时评   
时评
每日时评:微观治理离不开“宏观统筹”
http://www.jiangsugwy.org/       2012-06-07      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
【字体: 】 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  与改革初期侧重于中央高层的宏观擘画、外交机构的专业努力不同,随着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、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的程度不断加深,随着地方性、全国性和世界性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,从国际的视野出发处理国内问题,从国内的关切入手参与全球博弈,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在“微观治理”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。


  今年以来,从《寻路中国》到《江城》,凭借着对中国新奇、有趣而又充满陌生感的描述,美国人彼得·海斯勒的书在中国火了。而对这两本书引发的阅读热潮,一位书评人的分析意味深长:中国人从未如此急切地渴望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,如同一个梳妆完毕的女孩渴望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。


  尽管这一比喻有些浪漫,但它却从某个层面揭示了一种新的关系。正如彼得·海斯勒笔下的偏僻村庄北京三岔、内陆小城重庆涪陵,今日中国的对外开放,已经从“粗枝大叶”深入到毛细血管;中国图画的显影成像,也逐渐由繁华都市扩展至普通村镇。开放领域的全面拓展,互联网络的纵横勾连,使得今天中国某个角落的新闻,也会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,甚至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环。


  从这个角度,我们可以重新审视“改革”与“开放”的关系,重新思考“治理中国”所面临的新挑战。与改革初期侧重于中央高层的宏观擘画、外交机构的专业努力不同,随着国内国际因素相互交织、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的程度不断加深,随着地方性、全国性和世界性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,从国际的视野出发处理国内问题,从国内的关切入手参与全球博弈,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在“微观治理”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。


  在这样的背景下,如果坐井观天,沿着“枣熟打枣、杏熟打杏”的惯性,不能充分估量国际因素对国内发展的影响,就难以做到未雨绸缪、趋利避害,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;如果偏安一隅,抱着“山高路远”的思维定势,不能充分估量国内事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,就难以做到因势利导、释疑增信,主动消除来自外部的各种误解和阻力。这些年来,一些基层突发事件的发酵、一些茶杯风暴的升温、一些负面情绪的聚集,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被动局面,莫不说明,只顾小局,不顾大局,最终只能成为困局;只顾域内,不顾域外,最后难免处处得咎。


  2008年6月,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曾深刻指出:“我们在探讨国际形势的时候,要考虑国际形势对国内可能带来什么影响,我们应该怎样加以应对。处理国内问题时也要考虑在国际上会引起什么反响,是不是更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上争取更加主动的地位。”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综合决策能力,一方面,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决策,注意把握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,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,注意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,注意考虑国内群众的感受和认同度。另一方面,要树立全球眼光,把局部和国内的工作放到世界大格局中去审视,在决策中注意把握国际大势,注意借鉴国际经验,注意遵循国际惯例,注意顾及国际影响,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,以“宏观统筹”优化微观治理。


  纵观近现代历史,凡是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,无不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,并从全球范围内谋划自身发展。对于中国的各级治理者而言,从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,从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,从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,从国内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,才能更好地造福人民、推动历史,并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、经济上更有竞争力、形象上更有亲和力、道义上更有感召力。



互动消息